欢迎您,

2023年03月14日 09:36:21 星期二
当前位置:安康人大 > 县镇人大 > 石泉县 > 正文
石泉人大当好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巧帮手”
发布时间:2025-06-12 14:43作者:胡胜林来源:
分享到:

近年来,石泉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紧紧围绕美好石泉建设大局,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赋予的职责,把人大工作提质增效充分体现到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上,注重狠抓关键重点,始终坚持“寓支持于监督、在监督中支持”,持续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准发展计划“方向舵”

突出科学导向。修订《石泉县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办法》,进一步增强监督措施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力促全县重大事项的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升。突出稳健发展。听取和审议“十四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作出审议意见,决定调整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等5项指标,支持更加稳健地跑好“十四五”规划后半程。突出增速达标。每年听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在调研审查、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性对策建议,进行“全方位”跟踪监督,着力推动难点问题加快解决、弱项指标加快提升,促进主要经济指标合理增长,推动圆满实现年度预期目标。


注入财政运行“润滑剂”

锚定规范运行助力。常规性听取和审议财政预算执行、财政预算调整、年度财政决算及财政收支审计等工作报告,实行“系统性”调研、“多层面”审查,全面掌握财政收支的执行成效和最终结果,贯通结合审计监督,不断促进财政运行规范化。锚定开源节流助力。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工作的深度研判,着力在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增强县级财政“造血功能”等方面开展“督帮式”跟进监督,力促有限财力兜牢“三保”底线。锚定增收渠道助力。深入开展税收征管工作专题调研,结合实际提出可操作对策建议,采取“清单式”跟进督导税收征管工作,大力推动实现“颗粒归仓”,让县级财政“活水增量”。


压实固本增量“基本盘”

聚焦乡村振兴。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和农村集体经济专题调研,听取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等专项报告,提出对策建议和整改要求17条,促使“千万工程”经验落地转化,为推动“三农”经济提质增量夯基垒台。聚焦“三产”融合。开展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不断激活支柱产业“强引擎”;听取和审议富硒预制菜产业发展情况专项报告,致力于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推动首位产业逐步向“三产”相连互促的“立体化”方向发展。聚焦民营经济。听取和审议民营经济发展情况专项报告,围绕打牢经济基础、增强经济韧性、扩大经济总量、突破技术创新的目标,作出《关于促进全县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议》,从优化环境、破解难题等方面提出10项具体举措,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动项目建设“助推器”

紧扣产业项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助力高质量产业项目建设推动高水平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创出“学、看、听、商、解”的“系统化”监督举措,助推产业项目落实落地、稳健发展。紧扣难题破解。组织市、县人大代表进行联动视察,针对疑难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合力推动高质量项目稳步实施;围绕项目实施所涉用地、资金、能源等12个要素保障问题,开展精准“对应”、直击“要害”的专题询问,问出了“症结”所在,传导了责任压力,推动了当年20余个高质量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达效。紧扣民生实事。突出“以民声为哨、用实事暖心”的工作导向,修订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探索并深化完善了“征、商、定、督、评”的“五步工作法”,2022至2024年票决实施县级民生实事项目30个、镇级项目100余个,达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解决民忧民盼的双赢效果。


高举风险防范“预警牌”

跟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每年听取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专项报告,提出强化监管防风险、深化改革提效率、盘活存量助发展等一系列对策措施,促进县属国有企业挖潜提效,着力防范企业债务风险。跟进财政收入预算管理。针对盘活闲置资产、财源税源培育、管理制度机制等方面开展“点穴式”跟踪监督,结合审计问题整改,力促优化收入结构、提升税收占比,推进化债方案落地见效,坚决杜绝新增隐性债务。跟进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在预算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上采取“解剖式”跟踪监督,支持将财政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优化预算管理、编制年度预算和安排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切实推动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

2021至2023年,石泉县财政绩效管理评价工作连续走在全省前列,先后荣获国务院及财政部表彰奖励。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4%,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位居全省45个产业功能县第8位;富硒食品特色专业园区绩效评价获得优秀等次,“硒资源变硒产业”典型经验获得全省通报表扬,“石泉食美”小碗菜连锁门店达36家;全年接待游客645.9万人次、旅游总花费39.08亿元;5个“千万工程”示范村通过省级验收,巩固衔接综合评价、苏陕协作成效考核获得全省“双优”。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