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2-26 09:03作者:汪孟良 鲍莹莹来源:汉滨区人大 |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汉滨区大河镇人大紧紧围绕镇党委工作布署,以大河镇“党支部+X+贫困户”脱贫模式为先导,积极组织人大代表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为人大代表搭建创业平台、争取政策扶持、提供技术指导。目前已在全镇成立了6个以人大代表牵头成立的创业示范基地,开启了“党支部+人大代表+贫困户”扶贫新模式。
小小食用菌 撑起致富伞
穷则变,变则通。在大河镇小河村,人大代表屈城依托这里得天独厚的水质、土壤条件,经过多方考察引进香菇种植技术,并牵头成立了占地30余亩的“秦农农民种植合作社(食用菌基地)”,建设工厂化制菌生产线,大力推广香菇、平菇标准化生产新技术。目前合作社已开发出自己的品牌——“山珍苑”系列食用菌产品,年总投料量达到120万斤,年产值110万元,在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入社务工等方式直接带动贫困户32户、100余人,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余元。真正发挥了人大代表的示范引领作用。
株株苗木树 开出致富花
大河镇地处山区,“地无三尺平”的地理环境,导致农作物现代化水平低,但是却非常适合苗木的栽种、成活、生长。2015年,人大代表潘德峰,流转土地200余亩组织成立了“花卉苗木基地”,几乎不改土地原貌就建成了一个集花卉、苗木栽植为一体的花卉苗木基地。基地的建设为当地农民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从成立至今,用工人数达40余人,600多个工时,实际工资发放15万多元,带动贫困户50户,150人脱贫致富。这些茁壮成长的花卉苗木不仅带动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也成为村里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每当盛夏,花香四溢,引来众多群众前来观光。
散养生态猪 传授致富经
“思路决定出路”。如何通过提高传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是大河镇政府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的问题。2015年,镇人大代表雷杰在镇政府的引导下,牢牢抓住“生态循环农业”这个牛鼻子,率先垂范,成立了“小河口生态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投资200余万元,流转闲散撂荒的坡地500亩,打造一个以生态黑猪养殖、瓜果种植及休闲、游乐体验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创意农业基地,以生态黑猪观赏、绿色瓜果采摘及生态园林观光等体验活动提升产品的品味和价值。同时,园区还通过土地流转、劳务输出、生产资料入股等多种形式帮扶贫困户,通过养殖技能培训、实地参观等多种形式为贫困户传授养殖经验。
根根网络线 搭建致富桥
交通偏远、信息不畅、农产品生产分散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难题。但问题所在也是机遇所在。大河镇青年人大代表姜启文发挥自身精通电脑的优势,结合政府“党支部+X+贫困户”脱贫模式,积极探索“党支部+电商+贫困户”的发展思路,牵头成立了大河镇电商服务中心,对当地农户生产的芦花鸡、乌鸡、土鸡蛋、手工盐挂面、手工红薯粉条、段木木耳、土蜂蜜等农副产品统一收购,进行线上推广销售。目前,已在全镇建立7个电商服务站点,开展电商培训10余场次,带动50余名创业青年加入电商行列。电商中心与30户贫困户签订了长期购销合同,帮助200余户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50余万元,解决了一大批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切实拓宽了贫困户的致富道路,也为全镇脱贫增收探索出了新路子。2017 年 6 月,大河镇电商服务中心被汉滨区委命名表彰为“脱贫攻坚十面旗帜”之一,汉滨区脱贫攻坚优秀“X”实体。
“做给贫困户看,带着贫困户干,帮着贫困户赚”。大河镇的人大代表们在镇人大的带领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作为、以身示范,找准增收路子、创新致富门路,切实用实际行动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联、帮、带”作用,切实用实际行动在脱贫攻坚中传播“人大”声音、讲好“人大”故事,传递“人大”情怀,树立起了一面面鲜艳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