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3-31 10:51作者:彭超来源: |
“只有乡亲们富裕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这是宁陕县四亩地镇第二十届人大代表、县第十九届人大代表,宁陕县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庚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就这么一句质朴的话,折射出的却是一位基层人大代表淳朴善良的秉性和吃苦耐劳、知恩感恩的品质,而这种秉性和品质不仅成就了他的事业,还让他成了家乡群众心中的模范。
矢志不渝,鼓励群众养大鲵,增加收入
2001年,家住宁陕县四亩地镇的邓庚因家庭原因中断学业,从此失去通过求学走出大山的梦想。那一年,他才15岁,也就是那一年,他萌生了养殖大鲵的想法。于是他借钱购买了50尾鱼苗,在家里开始尝试养殖大鲵。2005年,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冒着巨大风险,投资2万多元在家门前的河沟里搞起了大鲵生态养殖,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冲走了他精心编织的梦想。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2006年,他又筹措6万元资金,重启大鲵生态养殖创业路。他汲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养殖技术,通过养鸡、养羊等多种养殖,以养带养来维持日常开支和持续投入。2007年,邓庚终于看到了成功的曙光,他精心呵护的种鱼产出了100余尾大鲵幼鱼,随后两年,邓庚迎来了大鲵养殖的转折点,获利90余万元。2010年前后,邓庚又分次投入160余万元建起了仿生态繁育场和工厂化养殖场。
大鲵生态养殖、繁育成功后,为了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邓庚成立了民发养殖专业合作社,鼓励、吸纳周边群众养殖大鲵,帮助群众增加收入。
“邓大哥,我想建个小型的生态养殖场,请你来帮我设计一下。”
“邓大哥,冬天养殖大鲵要注意哪些事项?”
“邓大哥,告诉你个好消息,我家的大鲵产了800余尾苗子。”
成立合作社后,电话咨询、实地考察的人很多,这里面不仅有合作社的社员,还有当地其他群众,甚至包括外村、外县的人也慕名前来学习取经。为了帮助他人掌握一技之长,邓庚毫无保留地把大鲵养殖技术教给前来询问学习的人。对家庭困难的农户,他不仅免费教技术,而且还将幼鱼赊销给农户,等到养殖成功,农户获利后再收回成本。
“邓大哥”,多么亲切的称呼,这是邓庚曾经帮助过的人情不自禁喊出来的,这其中还包括年龄比他大的人。
在“邓大哥”的带动下,到2012年底,全镇大鲵养殖户达到300余户、养殖大鲵14400余尾。特色养殖成为当时该镇农民致富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一条重要门路。在带领群众参与养殖的过程中,“邓大哥”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邓大哥为人真诚,善于学习思考,又能吃苦,乐于助人,你问他啥他总是有问必答,是我学习的榜样。没有他的帮助,我也许还在老家种田种地,没有产业,没有多少收入,所以我打心眼里感谢他!”这是和他同村一位小伙子对“邓大哥”真实的评价。
转变思路,带领群众养林麝,脱贫致富
2014年,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邓庚及时调整思路,改变策略,开始投资养殖林麝。2016年2月,他注册成立了宁陕荣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是一家以林麝养殖、科研,水产养殖、销售,中药材、农副产品种植、收购、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公司。截止目前,公司已建成林麝养殖基地3个,现代农业园区2个(市级、县级各1个),养殖林麝300余只,建成了林麝工程中心、专家工作站,林麝饲料加工生产线;建设大鲵繁育基地10亩、养殖大鲵种鱼300尾,年产鱼苗3万尾;建成林麝饲料林种植基地500亩,五味子200亩,核桃、板栗375亩,重楼130亩,魔芋220亩。
“一人事业的成功不算成功,只有大家成功才是成功;一人富裕不是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富裕。”邓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全县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中,他积极发挥人大代表示范引领作用,带领他的公司一马当先,与5个村85户在册贫困户257人签订了产业精准扶贫协议,带领他们发展产业,决战脱贫,发家致富。为了有效提升帮扶的质量和效益,邓庚坚持精准帮扶,精准施策。他多措并举,建立了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合作机制和牢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公司+园区+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通过土地、林地流转、园区务工、园区入股、林麝代养、合作种植林麝饲草、中药材等方式,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尽可能多的把贫困群众嵌入到产业发展链条中,让他们在整个产业链中有所为、有所获。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贫困户增收和巩固脱贫成果,他还免费为贫困户发放饲草、五味子等种苗16万余株,与贫困户合作栽植茯苓5000窝,免费提供菌种及栽植技术,每年平均收购林麝饲草60余万斤,吸收63户贫困户在园区入股,年分红62.39万元,为海棠园村集体经济分红21.2万元,累计流转土地、林地1050余亩,年吸纳50余户贫困户在园区务工,户均年增收超过7000元。
造福桑梓,致富不忘家乡群众,回报社会
当你来到四亩地镇四亩地村桂花坪组时,你会发现两处便民桥,他们看上去与别的便民桥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就是这两处便民桥,在解决河对岸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上发挥着巨大作用。问起当地的村民,无不点头称赞。这两处便民桥,正是邓庚为了回报社会、造福桑梓以个人名义赞助修建的。为了铭记这一善举,当地人称这两处便民桥为“爱心桥”“连心桥”,把出资修桥的邓庚亲切地称为“邓大哥”。
2012年以前,这里是没有桥的,村民出行、学生上学是个老大难,遇到晴天还好,要是碰到下雨,河里涨水,那就只能安心待在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邓庚出资修建了便民桥,同时他还修通了桂花坪组断头路,让受出行困扰的群众再无后顾之忧,让孩子们也可以安安心心上学,平平安安回家。
除了建桥修路,在扶危济困上,邓庚也是竭尽全力,处处闪烁着人性的温暖。
张某是他帮扶的一个贫困户,上有老人要看病,下有小孩要上学,而他自己也因为患腰椎盘突出无法干重活,家境十分困难。邓庚为了帮助他,给他在园区安排了一个简单轻松的工作,不仅让他周末、节假日休息,还隔三差五地让他回家照顾老人、小孩,并把他回家的时间算出勤,每月按时发放工资。每次发工资时,邓庚还总要额外多给他一点。这些帮助和关怀,让张某感激涕零,他逢人便说邓庚是一个好人,一个好大哥,是他的大恩人。
每年春节前夕,邓庚都会召开分红大会,把土地和林地流转费用、入股分红等资金丝毫不差地发到群众手中,确保入股群众过年有钱花。对于家里特别困难的,他还会带上公司的人为他们送去粮、油、蔬菜和肉等生活物资,让他们过一个幸福的春节。据统计,脱贫攻坚以来,邓庚慰问特困贫困户、残疾人户累计150户,慰问资金近20万元。
对于事业上取得的成功,邓庚没有沾沾自喜,或者就此躺在功劳簿上裹足不前。他说:“没有党的富民政策,就没有我的今天。我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得益于干部群众的支持。我是从困难中走出来的,当我遭遇困难的时候,家乡的群众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是他们让我重新燃起了奋斗的勇气和力量。现在我有了一定的能力,我不仅要帮助他们脱贫,更要带领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是一名基层人大代表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