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28 17:40作者:来源: |
全过程人民民主监督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到实处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伍文
(2022年10月21日)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实践到认识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刚刚召开的党的二十大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合。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依法推动生态环保方面的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推进人大环境资源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为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一、充分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这一思想的核心义: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更加准确,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更加系统。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化了对自然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揭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提出 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出的“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揭示了生态产品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盼;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揭示了生态是统一的、平衡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要尊重自然客观规律。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观点新判断新要求,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理念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内涵
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关系认识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深刻阐述了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这六项原则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全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科学严密的逻辑体系,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内核,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遵循。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本质要求。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基本内核。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的重大原则。“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强调两者兼顾,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用集约、循环、可持续方式做大“金山银山”,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是宗旨精神。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也是为了民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目的在民生,也是对人民群众生态产品需求日益增长的积极回应。我们应当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既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绿色福利,也造福子孙后代。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是系统思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系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的复合系统,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我们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使生态系统功能和居民健康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抓手。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上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性质的“四梁八柱”日益完善,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制定了40多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大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世界眼光、人类胸怀,积极推动治国理政理念走向更高视野、更广时空。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宣称,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共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说到做到,中国将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多边合作机制,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三、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
习近平强调,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用起来,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实施,确保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依法正确行使。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要思想的要求。履行人大监督职责,做好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要深入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
坚持正确监督,就是坚持正确方向、正确方针、正确方式,最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坚持党的领导。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依法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的职责定位,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地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履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监督职责,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监督中的重大事项,按照党委要求依法履职,确保正确政治方向;要正确处理好人大监督与支持“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使职权的关系,把监督与支持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生态文明建设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环境保护“一法一办法”执法检查中,都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每次检查,每到一地,每场座谈会,执法检查组都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要内容,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把它贯彻到工作的全过程。把执法检查的过程变成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过程。这也是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切实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
坚持有效监督,就是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愿,强化问题导向,完善监督机制,把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用足用好,让监督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人大及其常委会具体监督工作中要坚持服务大局,围绕生态建设中党委要求做、政府着力做、群众期盼做、人大可以做的重大问题,确定监督重点,实行闭环监督。对常委会和代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重点审议意见和建议进行持续跟踪问效,确保人大监督工作不放空、见实效。今年以来,我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对专项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组织“回头看”活动,通过再调研、再督导、再审议,实现了人大闭环监督,在有效监督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真正体现了人大监督不是一次性的,不是“一查了之”“一听了之”“一审了之”“一问了之”。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系统。真正体现了人大监督的全流程全要素监督,是既重过程、更重结果,最终目的是达到让人民满意。
坚持依法监督,就是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循法定程序进行监督。各级党委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要依法行政、各级监察机关要依法监察、各级司法机关要依法办案,也必然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办事,在开展监督工作上要依法监督。彭真同志曾指出:“人大常委会要严格依法办事,一不要失职,二不要越权。”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将依法监督进一步细化表述为:依照法定职责、限于法定范围、遵守法定程序。依法办事,既要求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办事,又要求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只有严格依法办事,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监督,使人大监督的对象、内容、范围、程序和方式等都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才能实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否则如果越俎代庖,不仅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更重要的是违反法治原则,导致监督工作程序违法、越权违法、越权无效的法律后果,这样人大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就失去了基本的前提条件,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就更无从谈起。坚持依法监督要做到:一是营造依法监督的良好社会环境,增强全社会对人大性质、地位、作用的认识;二是要使人民群众真正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强化当家作主的“主人”意识,积极支持人大的监督;三要增进“一府一委两院”领导干部对人大监督职权及其作用的认识,树立公仆观念,正确对待和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四要增强人大依法监督的本领。
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在监督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我们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大工作全过程、各方面。
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二字贯穿监督全过程。将人民群众的关切作为着力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评价标准,真正做到“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让人民满意”。一方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关切。2018年2月1日起施行的安康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颁布的首部实体性地方法规《安康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就是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呼声极高的烟花爆竹燃放污染空气的突出问题得到根本治理,为安康打赢蓝天保卫战奠定了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在工作方式上,要坚持开门监督,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广泛倾听民意,集中民智、问计于民。生态环保立法和监督工作要充分听取吸收各方面意见建议。法律草案要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设,最大限度凝聚立法共识。生态环保监督工作中要积极邀请人大代表参与到各个环节,广泛听取人大代表的意见建议。
突出问题导向开展监督。人大监督就其本意而言,就是通过发现问题来解决问题。因此,在开展生态环保监督中,要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真找准问题、真抓住问题、真解决问题,不走过场。检查过程中,应该明察与暗访结合,随机抽查找问题。通过执法检查形成“问题清单”,查问题、找原因、提建议,对典型突出问题直接点名批评监督,一抓到底,真正做到敢于亮剑,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动真碰硬。
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议案建议,加强与代表的沟通联系,切实把人大代表工作做深做实做细。依法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守护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