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21 08:55作者:何鹏来源: |
在石泉县的田间地头,一年四季总能看到一个身影,这个身影不是在田间地头为庄稼把脉开方,就是在为群众手把手教授着农技知识,冬去春来,始终如一。他就是陕西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石泉县农技推广站站长胡松。
磨炼长才干,“小书生”成了“大专家”
从学校毕业后,胡松来到石泉县工作,看到当地农村普遍以传统耕种为主,不仅费时、费力而且产量低,收入也没保障,就下定了以技术服务“三农”的决心。怀揣着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赤诚之心,他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基层农技岗位。为了做好试验,胡松几乎天天泡在地头上,他认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仔细观察病虫害,晚上再挑灯整理记录。工作30余年,胡松先后在全县推广水稻、玉米,中药材等20余种农作物的优良种子,每年可以为全县增收粮食80万公斤。仅去年推广的“一地双收,稻田养殖小龙虾”的新技术模式,就成功带动200余户农户增产增收。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他积极引进推广适应我县农村使用的小型农机具。推广中,他不仅为农户争取各项优惠政策,更是带领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手把手教学,让群众学会使用农业机械。
实践出真知,“野干部”成了“真农民”
“作为农技人员,我们有义务替农民选出最优良的品种,然后再全面推广和应用。”对农业农村干部而言,落实好“三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不仅需要“韧劲”还需要“干一行爱一行”的勤奋努力,需要不断更新自身提升专业素质。石泉县是传统农业县,胡松自担任农技站站长以来,为了践行这一理念专门开辟了属于农技站的试验田,亲自带领干部一起去开展粮食品种、密度、栽培、肥料试验研究。春踏泥泞,夏顶烈日,秋迎风雨,冬冒严寒,敦实的身影、坚定的脚步,留在了乡间的小路上,叠印在了农技推广的征途中。长期以来,他坚持在田间地头上班,在农民家里办公,饿了啃点干粮,渴了掬把冷水,病了打下点滴,十余年来,先后到城关、中池、熨斗等多个乡镇办点示范,主持参与了“熨斗白菜”“良田贡米”等10多地方农业品牌创建项目。多年来,他主持参与各类示范建设50余次。先后多次召开了农技项目现场观摩会,为石泉县“三农”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宝贵的汗水。
扎实为奉献,“外头人”成了“滴骨亲”
虽然多种工作加身,但胡松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投身农技推广的初心。他长期深入农业生产服务一线,每年下乡时间达200天以上,足迹遍及全县150余个行政村,为方便农民咨询,他的手机号码全天开机且一直没有变过,手机电话已然成了农情“12345”。去年春节,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亲人团聚的喜庆氛围中时,胡松的电话响了,电话对面是一个老农咨询自家大棚蔬菜大片干枯的问题,话音听着很急切,胡松立刻起身驱车到了老农家,实地查看情况,对老农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地里寒风嗖嗖,但他的到来却温暖了老农的心。当选了人大代表后,胡松更是不忘初心,他立即利用自身的身份优势,组织了全县二十余名产业大户和技术能手,成立人大代表技术下乡志愿服务队。将这些有农技特长的人大代表进组织进村入户,掌握农民粮食生产动态,收集解决群众遇到的技术难题,针对性提供技术咨询,普及科学栽培、配方施种、防治病虫害等知识,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耕种、有序生产,保障粮油种植,这些一线服务工作,获得了农户们的一致好评。
走田坎,下果园,推新技术,办样板田,心系万亩农村,服务千家村民。30年来,胡松先后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的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通过研究和推广农业科技,累计促进石泉县农业增产增收1.2亿元,为石泉县的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