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上午好!

2025年04月12日 09:03:18 星期六
当前位置:安康人大 > 建议公开 > 正文
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急救知识的建议
名称 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急救知识的建议
编号 5 领衔代表 张乾英 办理部门 市教体局 办理状态 待评价
签发人 毛良韶 签发日期 2022-03-27 发布日期 2022-03-26 类别 B
正文

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急救知识的建议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近2万中小学生在交通事故、溺水伤亡、体育运动伤害事故等意外事故中伤亡,安全事故已经成为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一死因。除此之外,每个家庭成员由于自身的身体原因,时常有一些意外危险,在遇到意外的危险或疾病时,如果自救急救处置不当,就会危及生命健康。大量实践证明,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者,有一半能被救活;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为4%,而10分钟以上实施复苏者,几乎无存活可能。因此急救医学界有“白金四分钟,黄金十分钟”之说。如何在第一时间进行自救凸显大众急救知识培训的重要性。在群众中开展心肺复苏和创伤的急救知识培训十分重要,而首先在中小学开设急救知识培训课程可以作为推广此项培训的切入点,有以下好处:

1、易于集中培训。老年人往往体弱多病,接受能力减退,且不易集中培训。中青年人忙于工作,往往无暇顾及。而中小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和动手能力强,便于集中培训。

2、培训内容少,不影响学业。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的初级培训内容不多,主要是初级心肺复苏、异物吸入的急救及创伤的止血包扎固定等,一般2-3节课(1-2节课进行理论知识讲授,1节课进行实践操作培训)就可完成,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

3、费用支出较少。主要费用是教学模型器具的费用,教学模型主要有模拟人、人工气囊、纱布、绑带、固定器具、秒表等,费用都不大。由于课时很少,学校可灵活安排不培训时间。

建议:

1、把开展学校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作为政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加大财力投入,建立学校急救知识普及管理机制,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共同推进学校急救知识普及教育。

2、学校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晨会、班队课、黑板报、学校电视、校讯通、学校微信等形式,宣传普及应急救护知识;在学校网站发布专业急救知识,拓宽师生的学习渠道。

3、创新培训形式多样化,一是将应急救护知识纳入学生日常学习课程,可在每周三或周五下午安排1节教学应急救护知识;二是根据不同的培训学校(中学、 小学、城里学校、乡镇学校),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符合实际、经济实用的急救培训。


查看更多
复函
类别B

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签发人:屈晓红
安教体函〔2022〕364号
关于对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5号建议的复函

 

张乾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急救知识的建议”收悉,现回复如下:

一、落实教育教学课程要求。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要求普通中小学每学期安排6—7课时的健康教育课,并将急救知识教育等纳入授课内容。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利用主题班会、知识竞赛、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以急救知识等内容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急救避险意识和本领。每年与安康军分区战备建设处联合下发做好全市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通知,按照《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要求,通过学生军事训练,指导学生学习医疗救护基本知识,掌握意外伤自救互救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二、开展自救互救演练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国省关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各项规定和要求,每年下发全市教体系统防灾避灾工作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开展常态化自救互救演练主题活动,中小学校要结合校园安全工作,坚持每月进行防灾避灾、自救互救专题教育和演练活动,幼儿园每季度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切实加强对学校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演练工作的指导,提升演练的组织和管理水平。各学校充分利用防灾减灾日、消防日、汶川地震纪念日等,组织学生开展应急疏散和自救互救演练。

三、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大力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通过微信公众号、宣传栏、校园广播、培训会等形式,向广大中小学生宣传防溺水知识和溺水自救知识。积极开展新时代爱国卫生运动,上好开学第一课,以健康学校示范建设、师生健康中国健康、疫情常态化防控、环境卫生整治、食品安全、传染病防控、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健康知识教育,强化垃圾分类,规范卫生厕所管理,落实控烟措施,进行校园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师生健康素养。

青少年的自救自护知识的普及教育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方方面面,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推进急救知识进校园,进一步落实健康教育课程,积极加强与红十字会、卫生等部门沟通,指导各县(市、区)各学校将急救知识融入到学生课堂,落实在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和家校共育中,以健康学校创建、爱国卫生运动和“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急救知识进校园活动,切实提高中小学生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能力。

感谢您对安康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