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08 10:45作者:王全洲来源: |
地处旬阳东部南羊山腹地的卷棚村,在脱贫攻坚期间作为非贫困村发展缓慢、止步不前,近年来,在身兼村支书、村主任黄林权的带领下,科技兴村,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旅业,后来居上,成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2022年人均纯收入达12950元,比2020年的11050元人均净增两千余元,昔日落后停步不前的卷棚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产业生产先进村”和“市级先进党组织”,他本人也被群众选为旬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多次获得上级表彰。
“约法三章”强班子
卷棚村位于双河镇西岔河流域中段,下辖7个村民小组,503户1531人,村域总面积15平方公里,耕地2275亩,其中水田面积达527亩,平均海拔650米,村内分布竹园沟、雀儿沟、小枫树沟、青铜沟、大枫树沟、高家湾、马家沟、穿洞沟、化家沟、黄连沟等13条沟溪,西岔河一河两岸地势开阔平坦,卷棚村山清水秀,四季分明,空气清新,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民风纯朴,村内有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民居等文化景观,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良好的自然条件,却并没有给卷棚带来发展的机遇,而是在脱贫攻坚期间作为非贫困村享受到的政策扶持有限,村里发展止步不前,当时的村干部思想消极,缺乏商品意识和市场经济观念,班子软弱涣散,村民人心不齐,优势得不到发挥。2020年村级组织全面推行一肩挑,产业经营能手、为人耿直的黄林权被党员群众推选为村支书、村主任,时年52岁的黄林权在选举大会上感慨地说:“党员、群众和组织这么信任我,是对我人品和能力的肯定,我一定不负众望,哪怕少活10年,也要叫大家过上好日子!”
“经要念好,思想不能跑锚”,如何快速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赢得机遇,这是作为村两委带头人黄林权苦苦思索的难题。通过不断学习和实地研究,走访党员、群众代表、退休老干部,征求上届两委班子成员意见,黄林权和党支部一班人认清了乡村振兴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他们把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放在第一位,面对全体党员素质亟待提高的局面,制定和完善了党的工作、学习、生活等制度,通过“三会一课”系统地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指示以及科学技术、法律法规的教育学习,让“为民做主、为民干事、为民谋利”在党员和干部心中扎根。为了加强对党员和村两委干部的管理,村党支部坚持集体领导、秉公办事、阳光操作,凝聚了人心,汇集了力量,提高了社区支委会成员的综合素质,增强了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监督委员会、专业合作社、共青团、妇联、民兵、治保、调解等各种组织,制定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了村级各组织团结协作的作用。黄林权在全体党员大会上与村两委干部“约法三章”:不占集体便宜、不贪图享乐、不过一天清闲日子。一场改革、发展的新战役在大山深处如火如荼地展开。
特色产业引富路
“新思路、新局面、新突破”这是黄林权给村两委的定位,也是自己引领全村发展的指针。为了改变落后面貌,黄林权和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分析村情,确立了“稻田养鱼、稻油轮作、兴文创旅、归雁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方向,致力于特色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并根据本村流传3百多年的省级文物杨氏民居文化景观和山水秀丽的风景,引导农民兴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业。这一思路得到了镇党委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黄林权组织村民先后到湖北、四川等多地考察学习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镇上的指导下,成立了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发动农户以土地流转、劳务务工等形式入股,2020年试点发展“稻田养鱼”100亩,把“巴掌田”连成“成块田”,让稻鱼兼得,稻因鱼而优,鱼因稻而美,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不仅促进了“以鱼肥田、以稻养鱼”良性循环,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高效益和“一亩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的目标,为村民们带来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万事开头难,发展稻田养鱼刚开始村民也是不接受,觉得好好的水田咋要改成这样子,加上要养鱼就不能施肥,村民既害怕水稻减产,又害怕鱼长不大,黄林权和村两委干部挨户给大家做思想工作,采取先发展后跟进的模式,算好经济账,走好产业“三部曲”。第一批引进鱼苗的日子春寒料峭,但是黄林权和集体合作社的人开渠灌水、耙田育苗、修整鱼凼……一日不落,一口气完成所有的工作,到了秋天稻鱼丰收期,村民们聚在一起琢磨,很快就发现,这是一笔再划算不过的买卖。
“在没有发展稻田养鱼之前,咱村水稻卖1块6一斤,自从发展稻田养鱼以后,我们的水稻卖上2块3一斤,我们的谷子供不应求。每亩产鱼可达四百来斤,鱼12元一斤,在当地就卖完了,村民再也没有任何顾虑了”2021年底扩大生产群众代表大会上,黄林权侃侃而谈“去年村集体稻田养鱼使户均增收一千多块,农民在我们村集体合作社用了一千多个工,按一个工一百元计算,用工收益老百姓就达10万多元。今年我们通过改鱼凼、改渠道,那么鱼的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会增加,这样一来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会更多、更大”而今,全村160亩稻田养鱼早已成为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卖鱼卖稻、务工分红……一田多收的新模式富了村民的口袋。以稻鱼为载体,当地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顺畅,集体经济亦被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牵引着卷棚百姓在乡村振兴路上不断迈向新的高地。
一花引得百花开。几年来,全村6成以上的农户都有1至2项致富项目,其中发展软籽石榴50亩,在一河二岸可视平面推广稻油轮作一体化700亩,借助省级文物杨氏古名居争取乡村示范点项目资金100万,打造农旅观光带,建设环村康养步道1200米、大型卫生公厕一座,建设耕读园区、开心农场占地53320平方米,兴办农家乐6户,年接待游客达3000次。2021年春节,黄林权通过亲戚关系成功引进“归雁经济”项目,该村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杨其勇、曾传教、程领江三人共同投资建设红油香椿种植加工基地,成立了旬阳市华柔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落地卷棚村,已建成标准化大型厂房及办公场所。去年在本村曹家沟流转农户土地栽植红油香椿300余亩,辐射带动邻村200余亩。带动农民种植香椿40余户在企业务工,企业支付报酬共12万余元,户均增收3000元。归雁能人经济,不仅带来了商机,还带动了农户增收,更有意义的是将闲置撂荒地重新整活并合理利用,增加了土地附加值,真正实现了集体与农户的双收益。
不负重托践初心
黄林权是村里的“当家人”,可他2023年以前没有领过一毛钱补助,去镇上或者赴省市申请项目、办理村务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差旅费……天长日久,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村民代表多次要求给他报销差旅费和适当的补助,他总是说“村里要用钱的地方还很多”,坚决拒绝了。但是群众有困难,黄林权却时刻记挂在心上,而且一诺千金,千方百计帮助解决。
脱贫户马良安一家三口人,两位老人身体多病,53岁的马良安一直单身,收入极不稳定,黄林权与马良安结对帮扶,安排其进集体经济合作社务工,同时选聘为护林员,年增收18000元,改变了家庭生活拮据的困境。脱贫户张清贵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患精神病2级残,张清贵缺乏经济意识,一家人仍在脱贫的边缘线上挣扎。黄林权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私人垫钱帮助张清贵养羊38头,动员其利用农闲时节在集体合作社务工,为其母亲申办了低保,年收入达4万余元。村民梁旭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待业,家里人口多经济紧张,黄林权积极协助梁旭申办农家乐相关手续,通过集体合作社小额贷款融资支持,在杨氏古民居旁开办了“梁家大院”农家乐,年收入达10万余元。类似的情况还有姜发国、庞喜武、杨发国、王纪明等致富无门的数户人家,黄林权都通过发展产业和本村务工使他们的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全村平均水平。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怕吃亏别当党员和干部”这已成为黄林权执着的信念和追求。黄林权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真抓实干,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的高度好评和组织认可。卷棚村两委连续三年被评为市镇乡村振兴先进工作单位,黄林权本人获旬阳市2021、2022年度“两强一好”优秀党支部书记和建党百年“百名优秀党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无以为报,唯有实干,我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行,按照上级要求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生于斯长于斯的黄林权以前在村里任会计、村主任、村支书达22年,脱贫攻坚期间因朋友之邀到西安承包了城中村改造拆迁工程,实在是怕耽搁村里的事,辞去了村支书职务,工程结束回村,适逢乡村振兴的好时机,面对笔者的采访他动情地说“父老乡亲没有嫌弃我,推选我为村两委带头人,又被选为旬阳市人大代表,这几年干了点事,获得了这么多荣誉,实在是感激不尽。作为一名市人大代表,我必将坚守初心、不负重托,持续履行好代表职责,充分发挥代表作用,致力乡村振兴,让希望的田野更加富足,让父老乡亲的生活更有奔头。”
“青山不改少年志,鬓衰不忘桑梓情”,我们期待着黄林权带领卷棚1531名村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