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2023年03月14日 09:36:21 星期二
当前位置:安康人大 > 建议公开 > 正文
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建议
名称 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建议
编号 146 领衔代表 邱剑波 办理部门 市教体局 市民政局 办理状态 待评价
签发人 许伟 签发日期 发布日期 2023-02-17 类别 B
正文

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建议

 

农村地区学生留守情况突出,小学、初中阶段留守学生大概占学生总数的20%,有的乡镇学校留守学生更是超过30%。这些学生不是寄托到托管中心,就是由爷爷、奶奶照顾。托管中心和爷爷奶奶只关注孩子的吃穿,不关注孩子的教育和身心健康。这些孩子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很容易形成性格缺陷、学习不认真、跟人学坏等问题,对家庭和社会影响大,既是是长期的,也是隐形的。近些年,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留守学生中的问题学生的比例仍居高不下。

建议

1.出台激励措施和办法,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尽可能的留住家长,留在家中履行家长监护责任,陪护孩子健康成长。

2.针对留守学生联合家庭、社区(村)、妇联、公安、学校等各方力量,落实管理教育的责任和措施,形成多管齐下、协同配合、共同发力政府要当好“领导”统筹协调,学校当好“专家”提出合理化建议(社区)当好“监护”社会当好“亲戚” 协助监管和教育家长当好“妈妈”细致关心和关爱,形成对留守孩子“关爱”到位、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更要到位的格局。

复函
类别B

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签发人:屈晓红
安教体函〔2023〕358号
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46号建议的复函

类别:B

 

安教体函〔2023〕358号                   签发人:屈晓红

 

 

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关于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146号建议的复函

 

邱剑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市教体局对您的建议高度重视,专题进行了研究,根据安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就建议内容办理情况回复如下。

安康市教育体育局始终坚持把留守学生教育关爱保护工作作为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件大事来抓,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留守学生关爱教育水平,确保留守学生无一人辍学。

一是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动态监测机制每年春季、秋季组织人员对本辖区、学校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普查和统计,认真摸清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登记制度,逐一将留守儿童家庭、家长、其他监护人、学生自己等基本情况登记备案,每学期初重新核实、登记,及时更新、掌握学校留守儿童现状。

二是依法实施控辍保学。坚持把控辍保学纳入各县区教体局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不断健全完善“双线七长”责任制、联控联保、动态监测、行政督导和月报制度等工作机制,实行辍学学生一人一案,持续巩固动态清零成果。同时,加强和规范学籍管理,聚焦留守学生、脱贫不稳定户学生和边缘易致贫户学生,实行线上实时比对监测,线下实地摸排,及时准确掌握就学情况,建立监测台账,落实专人跟踪,及时落实控辍保学稳控责任和资助帮扶,防止学生无序流动和各类流失

三是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加强班主任工作,深入推行“代理家长制”、建立教师关爱留守儿童教务日记,定期开展教师与留守学生“谈心日”活动,采取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一帮一”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学生提供关爱帮助,加强心理健康疏导,突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道德、生存、安全、法治教育,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人格健康发展

四是实施家校共育。利用寒暑假通过致家长一封信、举办座谈会、讲座对在家的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监护能力,督促他们依法履行监护义务,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与外出务工监护人的情况交流和信息沟通,积极搭建亲情联系平台

下一步,市教体局将结合您提出的意见建议,以各级政府为龙头统领全局,抢抓乡村振兴机遇,联合家庭、社区(村)、妇联等各方力量,多管齐下、协同配合、共同发力,形成对留守学生关爱到位、管理和教育更要到位的格局。

一是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育保障水平。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实施义务教育“改薄”“改提”工程项目,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快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进程,逐步实现优质资源整合、互补,努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在城乡、校际间的基本均衡,满足农村留守学生享受公平优质教育需求,实现共同成长,持续提升教育带给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扶贫,助力乡村振兴发展。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驻村第一书记”等教育项目,提供教育教学指导、教育政策宣传、教育资源共享等供给,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教育扶贫高效实施;强力推进控辍保学工作,严格规范招生工作秩序,确保贫困家庭儿童不因贫辍学,不断完善随迁子女、留守学生、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教育关爱政策,不断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确保留守学生平等入学,不让一人掉队。

三是进一步强化三位一体,提高协同育人质量。按照“政府要当好“领导”统筹协调,学校当好“专家”提出合理化建议,村(社区)当好“监护”、社会当好“亲戚” 协助监管和教育、家长当好“妈妈”细致关心和关爱”的策略要求,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各级各类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家校共育;整合社会育人资源,抓实研学实践教育,将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打造“行走的课堂”;认真落实“五项管理”,大力推进五育并举,全面落实“双减”任务,全力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阳光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不断加大依法办学、依法管理、依法治校力度;扎实推进校园安全生产三年专项整治和教体系统平安建设,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积极协调配合文化、市场监管、综治、公安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强力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为留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是进一步拓展育人途径,增强关心爱护温度。印发《安康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访工作指导意见》,每学年组织开展“大家访”活动,及时了解留守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和身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与他们交心谈心,对留过学生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矫正和生活关照,用集体的温暖和教师的人格魅力融化留守学生心中的坚冰,解开他们的心结;树立自强自立的好典型,发现闪光点作为教育资源,进行正面引导,在留守学生中形成自强自立的好风气;充分发挥留守学生之家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大想关爱活动,丰富留守学生的课外生活,组织发动高校青年志愿者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机会开展义务家教、心理咨询等系列关爱行动,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关爱和监管力度。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安康市教育体育局

                  2023年8月14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安康市教育体育局基教科  3212794

抄送:市政府督查室,市人大常委会人代选工委。


复函
类别A

安康市民政局

签发人:燕卫东
安民函〔2023〕103号
对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46号建议的答复函

邱剑波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落实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和教育的建议》(第14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农村留守学生管理和教育是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以来,我局积极承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法定牵头职责,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力量,凝聚合力推动未成年人健康和受教育水平持续改善,法治建设和司法保护不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从加强领导、完善政策、健全机制等方面综合发力,扎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一是加强高位推动,市委、市政府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纳入民生保障重要范围,作为未成年人保护重中之重来抓。二是压实基层责任,明确镇村两级结合低保年度核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农村留守儿童信息排查,建立信息档案。三是做好评估分类,细化落实“一对一”“多对一”包保关爱措施。四是落实强制报告,督促村(居)委会、学校、医疗机构等发现问题线索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家暴、遗弃、侵害、监护缺失等涉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案(事)件。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基层在排查识别农村留守儿童上还不够及时,采取的帮扶措施还不够精准等。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高站位、俯首耕行、凝心聚力做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一是督促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居)儿童主任定期对辖区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排查,摸清底数,完善台账,分类落实救助保障、监护干预、心理疏导等关爱保护措施;二是精心组织好“六一”儿童节、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的走访慰问以及寒暑假期间的探访关爱活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愉快过节、欢度假期;三是有效整合城乡低保、临时救助、儿童福利、慈善关爱等方面政策资源,强化民政兜底保障;四是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严厉查办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遗弃、虐待等违法行为,努力让广大农村留守儿童衣食无缺、安全无虞、心灵无忧、健康成长。

再次感谢您对全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恳请您一如既往关心关注我们的工作。

 

 

                           安康市民政局

                         2023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