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2023年03月14日 09:36:21 星期二
当前位置:安康人大 > 建议公开 > 正文
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建议
名称 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建议
编号 83 领衔代表 马英 办理部门 市自然资源局 市住建局 办理状态 待评价
签发人 市政府督查室 签发日期 发布日期 2024-02-21 类别 A
正文

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建议

 

存在的突出问题: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项目无法落地实施。原因分析:一是建设管理体制不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东关片区位处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权限在市级层面。二是《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规划》目前虽已完成编制,但未通过评审,未经省政府审批,不能使用。三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无专项资金。目前,东关街区实施了东关社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鼓楼东西街道路改造项目、喇叭洞泵站扩容改造项目、新建民族文化广场等项目,东关街区保护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保护体制。

 :

市级部门牵头成立工作机构,制定方案,明确分工,合力推进。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

二是市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市区住建、文旅部门参与,将东关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建设融入到“一湖两岸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规划中,同时结合上位规划尽快修编或重编《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规划》。

三是建立政府抓总的联合保护利用机制,市、区住建部门牵头,财政、发改、自然资源、文广旅游、农业农村等部门整合各项资源共同支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发展,达到大保护的要求。

复函
类别A

安康市自然资源局

签发人:王显放
安自然资函〔2024〕185号
对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 第83号建议的复函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建议》(第8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9年以来,按照中省国土空间工作要求,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积极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即市、县、镇三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三类),并取得初步成效,指导包括文物保护、道路交通、人防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对引领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局在《安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编制过程中,充分考虑安康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积极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多层级、全要素、全覆盖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坚持保护、传承、开发、利用于一体,完整保存城市传统风貌,切实保护好街区历史遗存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生活的延续性。以传统商业区格局为骨架,以文物建筑及历史建筑为核心,以保持传统街道风貌、院落尺度、业态为目标,以改善提升生活水平、更新基础设施为措施,构建汉滨区东关新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恒口明清古街的历史性城市景观特征的保护框架,实现历史文化街区遗产与现代城市生活的共生。同时,提出对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建筑加快构建保护机制和保护体系的要求,指导下位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进一步落实。

感谢您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与您保持联系和沟通,欢迎对安康市国土空间规划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复函
类别B

安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签发人:谢成彦
安住建函〔2024〕307号
对市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第83号建议的复函

马英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中心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建议》(第83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安康市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关注及对我局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您的建议我局非常认可,我局历来高度重视和支持历史文化遗传保护传承工作。一是持续牵头做好各县(市、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区申报工作,截止目前,全市成功命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0处。二是2024年组织申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8个、历史文化街区4个,不断发掘历史文化遗产。三是以立法赋能传承保护,起草了《安康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强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力度,完善推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目前《条例》已通过市人大一审。四是鉴于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原保护性规划编制较早且尚未实施,与当前国土空间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不够紧密,我局已安排专项资金,由汉滨区住建局牵头,汉滨区老城办配合,聘请专业机构,重修修编《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规划》,对东关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市政基础设施提升、业态发展利用进行系统规划。

下一步,我局将在以下方面对东关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开展《安康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立法工作,从法规上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传承保护工作的部门职责、保护重点及利用方式,突出保护与利用并重、制定鼓励性政策、设立专门管理机构等重点,为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提供法律支撑。二是督促汉滨区住建局加快完成东关历史街区保护性规划编制、评审工作,为下一步街区发展制定蓝图。三是进一步指导汉滨区老城办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健全完善历史街区保护利用机制,以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打造活化利用优秀案例,探索形成“以保护促利用、以利用促品牌、以品牌促经济、以经济促保护”的内生循环“造血式”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