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17:24作者:魏涛 谢津池 张莹 马欣兴)来源: |
“三月三哪上茶山(哟咿儿哟),姐妹采茶呀心喜欢哪(哟咿儿哟),山山飘清香,处处好茶园……”春分前,紫阳富硒茶观光园满山翠绿已然苏醒。茶园里,唐丹丹唱的紫阳民歌《三月三上茶山》吸引了许多游客驻足聆听。
几天前,紫阳歌手黄杰、唐丹丹分别演唱的紫阳民歌《山歌不唱不开怀》《绫罗不织听山歌》在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播出后,令许多观众纷纷感叹:民歌不再是过去“老掉牙”的歌,而是充满活力与时代感的音乐形式。
紫阳民歌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以紫阳民歌、旬阳民歌、镇巴民歌、商洛民歌、平利弦子腔等为代表的陕南民歌,面临着人才青黄不接、阵地丢失严重等诸多困境。在传承与发展的挑战面前,陕南民歌如何实现“破圈”突围?
3月1日起,《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汉中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商洛市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陕西首次进行文化领域协同立法,也是全国首次针对民歌开展的地方立法。
陕南民歌的腰杆,硬了!
山歌越唱越开怀
“山歌不唱(哎)不开怀(吔),磨子不推(哟)不转(啰)来,酒不劝人人不醉(哟),花不逢春不乱开(哟),姐不约郎(舍)郎不来。”3月17日,王安银坐在田埂上教徒弟曾昌武唱山歌。当这悠扬婉转的韵律在耳畔响起,紫阳民歌宛如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开了时光与乡村交织的大门。
最近一段时间,王安银可以说是“双喜临门”——3月1日,《条例》正式施行,让他对紫阳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更加充满信心;日前,文旅部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他凭借紫阳民歌项目荣列其中,成为紫阳县首位获此殊荣的非遗守护者。
获此殊荣,绝非偶然。62岁的王安银已投身紫阳民歌实践50年。为了传承紫阳民歌,他自筹资金购买舞台车,成立安银民歌演唱队,组织演出活动200余场次,足迹遍及紫阳县17个镇和周边县区。先后搜集抄写紫阳民歌近10万字,自行编创民歌歌词和舞台作品近20万字,传授学徒100余人。
“光靠唱歌不能养家糊口,可一天不唱歌就像掉了魂似的。”在梦想与现实面前,王安银选择了把唱歌与挣钱的门路结合起来,养羊、养鱼、碎石、打砖、下矿井,他都干过。不论遇到多艰难的事,他总说,“一唱解百愁。”
曾昌武从2019年开始跟王安银学习紫阳民歌,王安银想把这个“好苗子”留住。“蒿坪硒园生态农庄老板搭台我唱歌,徒弟在这里边打工补贴家用边学民歌。”王安银说,“仅凭红白喜事场合唱歌养活不了一家人,很多有天赋的徒弟选择外出务工。”
这些年民歌传承这条路,王安银走得很艰难。站在新起点,他紧皱的眉头舒展了。“《条例》对陕南民歌代表性传承人给予场所、经费等支持,保障我们开展传承传播活动。这简直是及时雨。”王安银坚信,山歌越唱越开怀。
旬阳民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铨学从《条例》中,窥探到了陕南民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次立法非常好,接地气、有特色、利长远,陕南民歌必将跨过重重难关,以独特的文化魅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幸福美好生活增添精神滋养,绽放更加绚丽的新时代光彩。”
一方水土养一方“歌”
三市立法,为何同时将目光聚焦于民歌?
“陕南民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隐逸在秦巴山中的一朵奇葩,是潜藏在汉丹美水中的一颗明珠,是陕南及其周边地区人民抒发情感、愉悦精神的重要载体,擦亮陕南民歌这个精神名片,对提升陕南三市美誉度,促进三秦大地文化事业均衡发展具有巨大作用。”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马赟在安康调研时说。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民歌面临着创作创新困难、传承后继乏人、演出市场萎缩、传播力度不足、研究力度不够等问题。“让陕南民歌这一珍贵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在新时代不断创新发展,需要将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来显耀说。
陕南三市一衣带水,文化实则多有融会贯通和相似之处,这为三市的民歌文化合作发展奠定了基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探索区域协同立法”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明确要求。
实际上,关于民歌的保护传承,安康一直以来都有着诸多探索。旬阳市部署实施“百千万”文艺人才培育暨“非遗新苗培育工作”,加强旬阳民歌等非遗项目推广和后备人才培养;平利县通过深入挖掘整理、加强剧目创作和推进惠民演出等多种方式,保护传承弦子腔;2023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启动紫阳民歌立法工作……
为充分利用立法资源、提高地方立法质效、扩大陕南民歌的影响力、提升陕南民歌整体水平,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部署陕南三市以《安康市紫阳民歌保护与传承条例(草案)》为蓝本,开展陕南民歌跨区域协同立法。
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条例》都是五章二十八条,从总则、保护与传承、传播与发展、法律责任等方面对陕南民歌保护传承发展作出规范。首次针对民歌开展地方立法,陕南三市的《条例》经过多方多次磋商和论证,实现了“大同小异”。
来显耀告诉记者,在立法过程中,通过省市间协同、三市间协同、人大与政府间协同,以求对陕南民歌实现共管、共享、共赢。同时,在统一立法尺度标准、制度设计和篇章结构的基础上,尊重、保留各自地方特色,使民歌保护传承发展的区域共性协同与地方个性特色彰显达到有机统一。
“活起来”更要“火起来”
“紫阳花呀紫阳花呀,美丽的紫阳花呀,紫阳花蓝花花呀红花花呀,蓝天飞彩霞呀……”3月17日,在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声乐室,随着音乐教师刘孝梅的掌心向外一推,优美空灵的歌声在校园里响起。
“紫阳是民歌之乡,职业学校承担着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的重任,以前我们开设有民歌社团,由音乐老师兼职授课。《条例》实施后,我们更有规划地培育民歌人才,不仅将老师送出去学习,还将民歌歌手请进校园授课。我校在幼儿保育专业、茶叶专业开展民歌课堂,致力培育陕南民歌后备人才。”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务主任王琳说。
保护、传承、发展是三篇大文章,《条例》实施,立法到位,但落实才是关键。
1月20日,安康市陕南民歌保护和发展研究中心挂牌成立,加强市级层面对陕南民歌系统性研究保护和传承发展,不断扩大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实施“非遗焕新”“民歌唱响”工程……
“我们将充分利用新媒体赋能‘破圈’传播,扩大陕南民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做好文旅融合实景化展演,在重点景区、街区常态化开展民歌展演,将《郎在对面唱山歌》《汉江渔歌》等经典曲目与旅游体验相结合。”市文旅广电局副局长王晓红说。
建立陕南民歌数据库;协调将陕南民歌纳入学校音乐教学体系;组建创作团队深入挖掘陕南民歌音乐元素进行创新创作……《条例》实施后,市群众艺术馆教育培训部主任李娜明显感觉到工作节奏加快了。
“学生是最好的文化传承者!”在李娜看来,当孩子们从小就能够接触到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他们会对自己的身份有更深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认同感会转化为内驱力,促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积极传播和弘扬优秀的地域文化。
《山歌不唱不开怀》在央视播出后,刷屏朋友圈,这让黄杰更加坚信“民歌的听众一直都在”。他认为,立法让民歌传承有了更加牢固的社会基础。而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让民歌突破地域壁垒,通过数字化传播触达年轻群体,正在推动民歌走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