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晚上好!

2025年04月04日 19:45:45 星期五
当前位置:安康人大 > 自身建设 > 机关建设 > 正文
【安人漫谈】茶乡纪事
发布时间:2025-04-02 17:31作者:周清华来源:

编者按笔尖绘初心,墨香润使命。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中,当“人民至上”的理念化作笔尖的温度,当“四个机关”的定位融入青春的奋斗,每一个岗位都是彰显制度优势的窗口,每一次感悟都是推动实践创新的星火。为宣传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提高人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可感度,安康人大微信公众号特开设“安人漫谈”专栏,陆续刊发全市人大干部围绕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等内容,以随笔、评论、诗歌、散文等“微调研”“轻思考”“浅分析”式“小作文”,讲述岗位感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经验做法、展示调研成果,供读者参阅。

“花已开,茶已香,风正暖,等你来紫阳!”“你敢来紫阳吗?她会偷走你的心!”近段时间,随意翻开朋友圈,一篇篇极具感染力的文旅推介美文,反复触动着我心底最柔软角落。故乡紫阳县富家村磙子坪,那片茶香萦绕的土地,始终牢牢牵扯着我的情思,每到春天,心底的乡愁就如同春日里疯长的野草,肆意蔓延。

清明前的一个周末,阳光正好,油菜花肆意绽放,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茶香和泥土的芬芳,我和妻子驾车从安康出发,一路直奔心心念念的紫阳老家。还未走进老家大门,老远就听到屋里刷抖音和老人爽朗的笑声,以往这个时候,大家都在茶园忙碌不停,如今却有这番景象,让我颇感新奇。

一进门,我就打趣道:“这么好的天,咋没去采茶,在屋里刷抖音呢?”父母笑着回应,说采茶也得歇一歇。看着他们硬朗轻松的模样,我心里满是欣慰。自从春节回家匆匆过了个年,一晃又是两个月了。站在大门口石墩上望去,对面的茶山被一层薄薄的晨雾笼罩着,如梦如幻,云雾在茶树间缭绕,时隐时现,让人仿佛穿越到了世外桃源,瞬间没有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在这里,你可以慰藉一段乡愁,感受一份亲情,眷念一片美景,不由感叹,还是老家好啊!

我们一回去,家里的两个老人就不得安宁了,鸡窝里的母鸡“咯咯”叫个不停,厨房里案板“砰砰”作响,仅仅喝杯茶的工夫,院子里已飘来腊肉的清香。我好奇的问:“你们怎么在院子里炖腊肉,厨房不是刚收拾好吗?”父亲解释道,腊肉就要用柴火慢慢炖才好吃,再说在院子外面用柴火,就不怕把屋子熏黑了,火光映衬下,父亲的脸越发通红。

老家的房子是地地道道的土墙石板房,虽然我们几兄妹都搬进了城里,但老房子一直是父母心中的宝贝疙瘩,尤其是这几年,看到有些人把老房子改造成了民宿,他们也来了兴致,非要自己动手改造。父亲年轻时是个木匠,会一点儿土木活儿,常常是母亲打下手,父亲挖土砌砖,只请了部分工人,就换了瓦、粉了墙、平整了院子,平时用的柴火堆得整整齐齐,就连屋后种的韭菜,也让他们打理得比城里客厅的兰花还好看。最近又让我给他们拉一点水泥沙子回去,准备茶季后再建一个城里一样的厕所。真不知道再过几年,他们还会把老房子改造成什么模样,考虑到他们的年纪,我们也曾劝过,但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什么事比改造老房子更让他们有激情了,最后也只能随他们去,只要他们身体还吃得消,折腾就折腾吧。

母亲一边忙着做饭,一边不停地问这问那:“大孙子在北京上大学怎么样?”“那孩子将来肯定有大出息!”“你们平时别给他太大压力!”我连声应和:“晓得了!晓得了!”其实他们哪里能体会到孩子们如今在学业和就业上的巨大压力,今年全国有1200多万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两个侄女读高中,正面临升学的压力,还有上初中、小学的外侄女,周末都忙着补课,回趟老家都不容易。但转过头看看父母,再想想家乡的父辈们,他们一辈子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却依然过得快乐自在,或许,我们真没必要一直那么“卷”。

回老家一定要过过采茶的瘾,饭后,没来得及收拾碗筷,我们就和父母背着竹篓到茶园去了。茶树经过一冬的蛰伏,在春天纷纷吐出新芽,那芽尖儿宛如雀舌,小巧玲珑,嫩绿嫩绿的,表面还带着一层细细的绒毛,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我们围拢在一棵茶树周围,难得一大家人靠得这么近,手指在茶尖上灵动跳跃,嘴上也没能闲着,除了唠着家常,还时不时摘下一片嫩叶含在嘴里,苦涩中带着丝丝清甜。以前采茶是为了生活,常常和茶树争春、跟时间赛跑,第一天采的茶,晚上迅速炒干,第二天一大早就要拿去紫阳卖,下午还等着买回的面条下锅。现在生活好了,大家不愁吃穿,采茶倒成了一种乐趣,既能欣赏美景、锻炼身体,又能获得不错的收入,只是感觉茶山的美景依旧,可与父母一起采茶的时光却越来越少了,那片承载着亲情与欢乐的茶山,渐渐化作了难以消散的乡愁,在心底愈发深沉。

在茶园里采茶,总会遇到不少久别的乡亲,也看到了许多新面孔,听乡亲们说,外地人来紫阳采茶一天能有150元报酬,村里大多数年轻人都搬迁出去了,有的在外面开修脚店之类的,留下来采茶的大多是50、60后的老人,至于“三月三,上茶山,姐妹采茶心喜欢……”的情景,那是歌词里面的画面了,不过,只要你到一些茶叶观光园里,倒是能看到婀娜多姿的茶山姑娘。婶娘已经快60岁了,但依然在茶园健步如飞,关键是那张嘴还是不饶人,一见到我们还是笑着调侃:“你们怕是又回来蹭你妈的腊肉了,看你这肥嘟嘟的肚子,怕是在茶园连路都走不稳罗!”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

父亲一边采茶,一边叮嘱我在城里要注意身体,别总闷在办公室,有空多出去走走,周末就回来采茶,说不定对眼睛还有好处呢。母亲则掏出手机,忙里偷闲和幺姨视频,“看我们这茶长得多好,今天还多了两员大将回来采茶!”说着把镜头对准了我们,脸上充满了自豪,刚炫耀完,又给舅舅发视频:“你们那边鲜叶卖多少钱一斤,听说今年茶厂茶叶还是不好卖。”舅舅急忙提醒到:“你莫信他们的,有些茶厂为了压鲜叶价钱,年年说不好卖,年年都在挣大钱!”父亲则连忙制止道,赶紧采茶,有这玩手机的功夫,采了半篓篓茶叶了。

父母的智能手机是去年才给他们买的,考虑到总不能让两位老人“输在新的起跑线上”,经过很长时间教他们操作,至今还是不敢用手机支付,倒是刷抖音学得挺快。母亲好奇地说起她在抖音上看到的紫阳的干部,说他们在茶园里又扭又跳,不像以前的干部提着包、拿着本子,还问我在安康上班,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没个“正经样”。我笑着解释,现在是搞茶旅融合,干部们这样做是为了宣传推介茶旅产业,吸引城里的游客来乡村。母亲听了,半信半疑,还打趣让我也学学,把家里的茶叶在手机上卖个好价钱。

看着父母在茶园里忙碌又不失悠闲的身影,我不禁感慨,时代变化实在是太快了。如今,不仅茶乡的发展模式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大不一样了,就像当下很火的AI技术,给各个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连老家70多岁的老人都察觉到了这些变化,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才行。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茶山小道上,我们带着满满一篓篓茶叶踏上回家的路。回望这片承载着童年记忆与无尽乡愁的土地,在时代浪潮的席卷下,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未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