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9-30 21:46作者: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18年第18期) |
“基层治理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2018年9月上旬,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康市委书记郭青接受本刊采访组专访时表示,人大工作创新不仅大幅度提升了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而且助推安康走上了“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记 者:长期以来,基层人大工作普遍存在运行不规范等难题。在您的主导下,安康基层人大工作逐一破题,请您谈谈体会和思考。
郭 青:我来安康工作7年多,与人大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是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3年年初担任市委书记后,又兼任过近3年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今年1月,又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客观地说,我高度重视基层人大工作,既有地方党委加强对人大工作领导的职责所系,也有熟悉各级人大工作后的使命担当。
我深知,基层人大是国家政权的重要基石,是党联系群众最直接的桥梁和纽带,其职能发挥如何直接关系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否落地生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能否充分彰显。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基层人大在履职行权过程中存在“走过场”、不规范以及脱离群众等“虚化”问题,使得人大职能作用不能很好发挥,与人大行使好国家权力的要求有较大距离。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创新是时代的主题,这正是我们以改革的精神和法治的思维推进基层人大工作创新,不断开创基层人大工作新局面的初心。
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总书记对做好人大工作倾注了心血、寄予了厚望,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和推进人大工作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我们在实践探索中注重把握好“三性”原则,即政治性、实效性和稳健性。
记 者:请详细阐述“三性”原则的内涵。
郭 青:关于政治性。安康市始终将人大工作创新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具体实践,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确保人大工作创新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
关于实效性。在确保于法有据的前提下,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创新源于实践、易于复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搞创新。市委推出的基层人大工作创新模式是落深落实落细的产物,有的改变了监督中的“粗、宽、松、软”问题,有的改善了重程序轻实效的做法,有的改观了人大代表履职松散化、随意性,通过破难题、补短板、见实效,推动人大工作实现由“虚”到“实”的转变。二是坚持发展指向搞创新。基层人大紧紧围绕市委“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聚力于加快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优化发展环境等中心工作,选准监督和创新的着力点,把监督“一府一委两院”工作同支持其依法履行职责有机统一起来,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不断形成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合力。三是坚持民生取向搞创新。县、镇人大代表由选民直选产生,联系人民群众最紧密,倾听人民呼声最直接,了解人民意愿最及时,把代表工作植根于人民的沃土,从人民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基层人大每一步创新都是纾解民意、固本强基的表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基层人大创新的原动力和广阔空间。
关于稳健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基层人大工作创新的渐进性应在于:一是必须根据新时代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紧紧抓住人大制度、人大工作中迫切需要回答的重大实践问题,用法治思维、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强人大工作实践创新,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基层人大工作的新途径、新举措。二是目前安康人大工作在许多方面进行的创新,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同时应看到,基层人大工作创新仅仅是做了有益的尝试,一些做法还不完全成熟,如何将这些做法完善、规范起来,上升为制度理论和政策法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实践验证过程。因此,必须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坚持和完善。三是通过再探索实践,提供一整套更完整、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既要有解决问题的紧迫感,更要重视人大创新工作的集成与联动,防止碎片化地推出创新成果。尤其是创新成果在推向全局的过程中必须缜密地评估,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经历时间积淀、积累政治经验,不断推进制度体系完善和发展,务求取得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
记 者: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关键。安康市在推进人大创新工作中,如何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
郭 青:坚定不移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做好人大工作的重大政治原则,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恪守“四个服从”,紧紧围绕党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严格依法履行各项职责,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我体会这是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根本保证和关键所在。
近年来,市委先后两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人大工作纳入党委工作总体安排,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要求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依法履职全过程,确保了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记 者:具体又是怎样落实的?
郭 青: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首要是加强对人大常委会党组的领导,着力点放在人大常委会机构建设和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上。
近年来,市县区党委都能做到每年至少两次听取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批复人大常委会党组的请示,积极解决人大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为市人大常委会增设两个专门委员会(法制委员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和两个工作委员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内务司法工作委员会),交流提拔任用人大机关干部18名,其中6名交流提拔到党政机关。
通过这些,我们释放出一个信号:人大工作不是“二线”,也并非“最后一站”,对一些从事人大工作的同志来讲,是事业的“起跑线”,是成长的“加油站”。
另一方面,坚持和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善于通过法定程序把党委的决策和主张变成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
一是注重引导。2013年以来,先后将“走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战略决策,推进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奋斗目标、在发展枢纽经济中后发赶超等重大决策,先在市人代会上进行系统阐述,而后在市委全委会上作出正式部署。通过人大代表的广泛讨论,使市委决策部署更能体现群众意愿、更易于群众接受;人大代表将“信号”传播到各个方面,加快转化为全市人民的凝聚力、执行力、推动力。
二是强化示范。我无论是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还是作为陕西省人大代表,都认真履行代表职责,在全国、全省两会上积极建言献策,先后就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制度供给和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京津冀与水源区协作发展、加快建设西渝高铁助推秦巴山区开放发展、支持安康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加强贫困群众中慢性病患者政策保障力度、关心关爱贫困地区干部等提出建议,努力推动解决影响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不仅我是这样做的,市委常委班子中的各级人大代表,也能带头依法履职、积极建言献策,很好地带动了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力发展。
记 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安康市人大创新工作取得哪些成效和进展?
郭 青: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决定》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康市县镇人大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市委将人大工作创新纳入全市特色改革整体部署,推动构建具有安康特色的人大工作创新体系。在指导创新工作中,把着力点放在人大工作的“神经末梢”,有序推动基层人大工作创新。镇坪、旬阳、石泉等县创新工作试点成效显著,镇坪人大工作绩效标准模式、旬阳“三位一体”推进镇人大工作规范化建设模式、石泉有效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模式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充分肯定。
今年7月20日,市委召开了人大工作创新座谈会,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重点梳理了全市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的三种基层人大工作创新模式,近期又将人大工作创新典型经验印发供全市学习借鉴,研究制定的推进县(区)镇人大工作规范化绩效化建设的意见即将出台。
记 者:人大工作创新的最高价值是促进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和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安康市人大创新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郭 青:多年的工作实践,使我由衷体会到,正是因为党委把人大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人大工作才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人大及其常委会担当有为,也促进了党委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由此产生了人大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的良好效应。
近年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陕西省第一方阵,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公众安全感、营商环境综合满意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等连年位于全省前列,在陕西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获得“三连优”,实现了从一个发展滞后地区成为绿色快速崛起地区、从一个工作较落后地区成为工作先进地区的蜕变。
就基层而言,凡是人大工作创新突出的县,县域整体工作都位居全市前列,多项工作还排在全省一流。比如,镇坪县连续三年获得陕西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旬阳县成为全市首个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监测综合排名前十的县,石泉县实现全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六连优”,宁陕县连续两年获得全市扶贫绩效和目标责任考核”双优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