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

2023年03月14日 09:36:21 星期二
当前位置:安康人大 > 人大公报 > 正文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2-04-05 10:55作者:来源:
分享到:

关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3月27日在安康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上

安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政府委托,现将安康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通落实“五个扎实”“五项要求”,紧扣“三新”目标和“三高”任务,推进“六稳”“六保”工作,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和洪涝灾害,加快经济恢复性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超额完成年度预期目标任务,经济呈现恢复有力、结构优化、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十四五”实现稳健开局。

(一)狠抓产业项目,投资增长稳健有力。扎实推进“产业项目建设年”行动,建立项目集中开工、观摩点评、包联跟进、联合督查等机制,全市集中开工重点项目1031个,投产投用项目487个。300个市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8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5%,其中191个重点产业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3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1%。1288个县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02亿元,其中760个产业项目完成投资640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20%。重点项目建设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4%,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3%,占比60.2%。锂电关键正极材料、可利雅纺织面料、恒通涤纶短纤维、钒氮合金二期等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西北纺织城、通用机械迁建、正大制药新厂、陕澳中医药产业园、汉阴百万头生猪养殖、石泉自嗨锅菜肴、汉江旬阳水电站等项目进展顺利。中心城市新安康大道、新时代大道、高井路等市政道路建成投用,北环线、长春路、张石大道等市政路网加快建设。西康高铁施工标段全部进场,宁石高速云雾山隧道双向贯通,安岚高速岚皋至陕渝界段加快建设,包茂高速机场立交、白郧汉江大桥建成通车,月河快速干道、G541汉王至洞河公路等9条国省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实施。一批社会民生、生态环保项目加快实施。以建链、强链、补链为抓手,谋划储备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579个,总投资1909亿元,其中产业项目445个,总投资1434亿元。

(二)强化工业支撑,园区承载成效明显。出台工业稳增长促投资若干政策措施,筛选建立百户重点潜力企业库,因企施策、精准帮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5%、增加值增长8.2%,工业投资增长12.1%,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6.4%。六大支柱及特色工业产值增长14.1%。15户包装饮用水企业产值增长26.4%,42户工艺品和玩具制造企业产值增长44.9%。全年新建标准化厂房64万平方米,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78户。全市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产值1200亿元、增长12%。完成园区和投融资平台整合提升,全市保留11个开发区(园区)和16家投融资平台。汉阴、平利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设立,恒口示范区被认定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保税物流中心建设通过省级审批,汉滨、石泉、平利县域工业集中区(经开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省级特色专业园区。设立循环经济产业科技创新基金、贫困地区科技产业发展基金,累计融资2.4亿元,有效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8家,累计达到92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99家,智宇寰宸等3家企业获批陕西省瞪羚(潜在)企业,华银科技与西安交大在秦创原总窗口合作共建陕西省液流储能创新中心。出台产业链链长制实施意见,全市确定11条重点产业链和7条子链,富硒食品产业列入全省重点产业链,毛绒玩具产业率先具备整链生产能力。

(三)稳定农业生产,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紧扣“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为统揽,聚力发展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产业,农业增加值增长5.9%。全年粮食产量77.9万吨,增长0.6%;魔芋种植面积突破60万亩;茶叶产量4.7万吨,增长7.5%;生猪出栏191万头,增长6.1%。全市新增农业园区190个,园区总数达到1530个,76个园区(基地)上榜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目录,数量居全省首位。创建全省山林经济示范县10个、示范镇68个,创建省级林业龙头企业7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汉滨、紫阳、岚皋、白河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旬阳被列为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40个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村规划启动编制。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1782个村集体累计收益4.32亿元,在全省率先实现“空壳村”清零。国家级、省级、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分别达到9个、31个、50个。大力开展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续建和新建村组道路954公里,实现100%通沥青(水泥)路、通客车目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1%,光纤和4G网络实现全覆盖,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2.6万座。《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安康地方标准正式实施,搬迁安置房不动产登记达到100%,100户以上有条件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实现农业园区全覆盖,成功创建达标66个“五星级”社区。新社区工厂带动就业帮扶成效明显,全市在营新社区工厂突破千家,累计达到1023家,吸纳就业3.17万人;其中,建成投产毛绒玩具企业716家,有力支撑搬迁群众就业增收。持续落实各项林业惠民政策,兑付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62亿元,退耕还林补助资金1.2亿元。消费帮扶做法获评全国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优秀典型案例。

(四)扩大开放招商,市场活力不断增强。坚定不移推动开放招商,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先后走进苏州、温州、长沙、东莞等重点地区举办专场精准招商,成功举办第三届鎏金铜蚕与开放发展大会、“归雁经济”助力高质量发展大会、粤港澳大湾区招商推介等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开展各类招商推介、项目对接活动753场次,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691个,累计到位资金973.7亿元,利用外资1.3亿美元,分别增长33%和122%。富强机场年客货运吞吐量89吨、25.7万人次,“安西欧”班列常态化开行,“无水港”多式联运加快推进,安康至武汉“双城同港”集装箱铁水联运正式运行。扎实创建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市,全面完成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12345”便民服务热线获评全国“模式革新典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做法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旬阳撤县设市获国务院批准并挂牌成立。通过线上线下联动推进三产服务业与市场消费回暖,成功举办消费扶贫年货展销、富硒美食节等系列活动,以文旅融合导流刺激消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2.6亿元,增长15%。全年减税退税9.79亿元,净增“五上”企业115户。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5.7万户,增长37.8%,市场主体累计达26.5万户,增长15.7%。市场主体十年存活率居全省第一。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60%,持续稳居全省第一。

(五)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势更加彰显。全力护水增绿保蓝天,统筹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严格落实秦岭保护有关要求,完成秦岭区域勘界立标年度任务,秦岭区域83座小水电整治任务全面完成,“五乱”问题排查整治常态化开展。白河县硫铁矿区专项治理工程有序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推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9平方公里,市、县、镇、村四级林长制体系全面建立,完成营造林126.2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8%。汉江流域“十年禁渔”以及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四清四无”措施全面落实。秸秆禁烧工作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森林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秦岭生态多样性保护工作扎实有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周期复审。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水环境质量、环境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343天,优良率94.4%,PM2.5(细颗粒物)平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无重污染天气,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省第二。

(六)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发展稳定祥和。全市累计完成民生支出284.4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1.8%。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和10.4%。全力帮扶重点群体就业,建立秦巴区域促进就业联盟,全年新增城镇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4%。93个总投资5.35亿元的教育重点项目全部开工,落实“双减”工作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市中心医院门诊综合大楼、市中医院传承创新等项目加快建设,组建完善11个市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协同推进。深入实施“三医联动”改革,全市33家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164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0家一级民营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全部建成,累计接种新冠肺炎疫苗430.52万剂次。安康体育馆建成投用,圆满完成全国“十四运”武术散打、马拉松游泳赛事活动服务保障,成功举办安康市第十七届运动会。实施城市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58个,群众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稳步推进,我市被正式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健康养老事业和生态康养产业加快发展,完成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建社区养老服务机构65个,安康连续5年跻身“中国康养城市50强”。全力应对汛期多轮强降雨,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全面抢通,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全域推行“321”基层治理模式,平安建设满意度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安全生产、风险防控、信访维稳、“全民反诈”等工作扎实开展,社会大局稳定和谐。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疫情起伏不定,统筹抓防疫和抓发展的措施仍需长久坚持;总量弱小、发展不足的市情仍未根本性改变,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产业转型升级滞后,重大项目储备不足,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高质量发展后劲乏力;群众增收渠道有限,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任务艰巨;重大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民生保障与人民群众的更高期待仍有差距。我们必须坚持越是艰难越向前的气概,风雨无阻,坚毅前行!坚持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执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以难不住压不垮的决心和信心,有知无畏,善作善成,坚持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

2022年是新一届政府依法履职的起始之年,是推进“十四五”规划顺利实施、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市五次党代会安排部署,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发展总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贯通落实“五项要求”和“五个扎实”,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奋力谱写安康新时代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全市2022年预期发展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6%,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8.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控制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左右。

实现以上目标,要着力抓好七方面重点工作,以务实举措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项目建设,切实筑牢发展支撑。坚持“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住项目干”,组织实施“高质量项目建设年”和“深化产业项目建设年”行动,持续掀起项目建设热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不断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

加强项目谋划推进。全年实施市级重点项目323个、年度计划投资59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20个,年度计划投资287亿元;新建项目203个,年度计划投资30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04个,年度计划投资313亿元。全面梳理“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围绕项目全流程管理,建立市、县两级项目储备库、前期库、在建库和投产库,按季度发布重点产业项目谋划清单、招商清单、返乡入乡投资创业清单和投产投用项目清单,实现动态更新、滚动储备。跟进全省工作部署,持续在项目谋划储备的数量、体量、质量上下功夫,开展项目前期攻坚行动,逐项目制定“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确保当年已转化前期项目开工率不低于20%。

提速项目建设进程。建立月度分析、季度通报、年度评比工作机制,强化全口径调度、全流程服务、全要素保障,及时研究解决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全力做好征迁、用地、施工、运输等服务工作,市、县两级重点项目前三季度开工率分别达到40%、80%、100%。全年建成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产业项目60个以上。推进安康机场空港经济区规划建设,完善机场配套服务设施,启动升级扩容前期工作。强化西康高铁征迁安置与环境保障,加快安康西站、安康隧道等控制性工程建设。建成宁陕至石泉高速、安岚高速吉河和双龙连接线、G345新建至宁陕、G541汉王至洞河(除和平汉江大桥)、旬阳蜀河汉江大桥,加快安岚高速岚皋至陕渝界段建设,力争开工桐木至旬阳高速。开工建设G211关庙至黄洋河立交、十天高速白河东立交,持续推进干线公路和月河快速干道、凤凰山隧道等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渝康高铁、月河补水、抽水蓄能、通用机场、750KV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保持重大项目滚动接续。大力推动中心城区“一江两岸”文旅综合体、安康文化传媒产业园、恒口毛绒玩具新型数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狠抓项目推介招商。认真落实市级四套班子招商引资“总动员”工作部署,深入践行“144520”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分季度、按月度策划好目标城市招商推介。按照全市重点产业链“链长制”要求,面向大湾区、长三角及成渝等招商重点区域和产业链关联城市,开展小分队靶向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定向招商、清单式目标招商。以产业项目合作为重点,持续深化与江苏、天津对口协作和经济合作。以生物医药、富硒食品、新型材料产业为重点,紧盯大企业、跟进大项目,强化战略合作,全力招引一批“全产业链”“链长”项目和延链、补链、强链项目,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100亿元,引进利用外资1.5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14亿元。

(二)聚焦产业转型,培育壮大发展引擎。按照“优存量、扩增量、提质量”思路,坚持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科技化赋能、龙头化培育、品牌化引领,不断聚合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认真落实省、市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突出县域主体,强化市级统筹,明晰各县(市、区)“一县一业”首位产业,谋划1~2个主导产业,确定1个百亿元量级首位产业。加快制定“一县一策”事项清单,实施“一县一业”行动计划,引导产业、资源向条件最优的县域布局。健全完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显著提高县域生产总值占比。坚持渠道不变、规模不减,整合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获得年度省级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争先进位县、新型工业强县、生态建设强县。

持续建强产业园区。按照“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推动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充分用好安康国家高新区、旬阳省级高新区和石泉、汉阴、平利省级经开区和其他县域工业集中区以及现代农业园区等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园区配套服务与首位产业培育,全年新建标准化厂房50万平方米,新增投资千万元以上入园企业50户。加快“飞地经济”发展,全年签约项目不少于20个,落地项目不少于10个,各类建设投资不低于15亿元。实施“百园航母、千园提升、村村覆盖”工程,加快创建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树牢“亩均论英雄”理念,分类拟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加快推进恒口示范区“标准地”改革,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60%以上。

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聚焦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和六大特色农业、六大绿色工业,紧紧围绕富硒食品省级重点产业链和“11+7”市级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图谱、排出项目清单、实现集群发展。推行市级领导挂帅的产业链链长制,建立“链长+工作专班+配套政策包+考核办法”工作机制,每个产业链重点培育3~5个链主企业,每条产业链谋划建设5~10个市级重点项目。聚焦新型材料,扎实提升特色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推动钒材储能、锂电新能源、光电科技、钡盐新材料等产业提质增效,突出抓好高分子复合、纳米微粒子、液流储能等新技术研发转化。健全富硒产业链“链长制”工作体系,建设高标准富硒产业园区20个,力促富硒食品工业产值增长6%以上,富硒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0亿元。推进以茶叶、魔芋、核桃、蚕桑、生猪、生态渔业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全年新发展茶园2万亩、魔芋10万亩,稳定核桃基地面积200万亩,生猪出栏190万头,新增稻渔综合种养6000亩。稳住“米袋子”“菜篮子”,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33万亩、产量77万吨以上,蔬菜面积120万亩、产量170万吨以上,经济林面积稳定在933万亩。巩固新社区工厂建设成果,毛绒玩具(服饰织袜)企业达到800家(点),电子线束企业突破200家(点),综合产值突破70亿元。

培育文旅康养产业。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康养城市,坚持文旅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区)创建,全面推进汉滨区、平利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瀛湖、南宫山等5A级景区创建,着力打造“秦巴1号旅游风景道”等重点精品旅游线路,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家。聚力推动陕澳中医药产业园项目,加快“石泉湾”旅居康养、本草溪谷等康养项目建设,带动中医药产业和“食养”“医养”“药养”等业态突破发展,为安康大健康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消费提档升级。加强中心城市和县城商业体系建设,完善物流枢纽园区、县区配送中心、乡镇综合服务站和村级服务网点,提升城乡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商业配套设施,发展“客货运+快递”“商超+快递”等新业态,培育新兴增长点,促进消费提振。大力发展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举办美食节、电商购物节、农副土特产展销会等系列商品和特色产品展示展销活动,推动健康、养老、文化、旅游、体育、会展等服务消费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全年旅游综合收入和接待人次稳定增长,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左右,三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

(三)聚焦改革创新,着力增强发展动能。改革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加注重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创新驱动,打造秦巴山区改革开放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推广用好已探索取得的各项改革创新成果,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等领域改革。有序推动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改革举措落地实施。加快地方融资平台整合做大、转型升级,常态化开展“政银企”合作发展恳谈活动,量身定制金融产品,不断提高直接融资占比。加快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创新财政资金投入使用方式,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县区均衡的财政关系。完善“单一窗口”出口退税在线申办,力争出口退税业务办理时间达全国平均水平。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用好“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好安康创新孵化园和安康新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全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6%,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0.3%以上。加快安康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加大汉滨、石泉、岚皋、平利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力度。推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药材试验示范站、安康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资源统筹服务平台建设,以“揭榜挂帅”方式组织实施主导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3项以上,新建研发平台5个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把营商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实施新一轮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市区一体、市县联动和“四位一体”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行“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和高频事项“跨市跨县通办”,行政审批事项平均减时比例不低于70%。加快建设安康市民中心,通过“秦务员”“i安康”“政府服务网”等线上平台,定制企业发展“服务包”,推行更大范围“一件事一次办”“一网办”和“掌上办”“马上办”,不断提升营商便利度。打造政策精准直达企业服务平台,健全完善监督、投诉、受理、督办、反馈工作机制,强化审管联动和“双随机、一公开”执法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全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万户,同比增长6%以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增不减,生产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积极推进数字赋能。按照“数字陕西”建设总体部署,聚焦“数字政府”建设,全面提升政务服务、部门协同、全时监管能力。加快安康高新区大数据产业园、城东新区数字产业园、飞地新经济产业园等数字经济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旅游康养、现代物流、教育文化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数字化,积极推广奥邦重工、尧柏水泥、海润恒昶等工业数字化转型应用。开展“双千兆”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宽带用户下载速率,深化“5G+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城市管理、医疗养老等场景的迭代应用,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

(四)聚焦城市更新,努力彰显发展形象。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城市更新,加快补短板、强弱项,优布局、提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

强化城镇规划引领。编制全市新型城镇化规划,全面实施新型城镇化“五大专项行动”,坚持“湖城一体、疏解老城、重心北移、有序东扩”城市发展战略,突出中心城市龙头引领地位,强化月河川道、汉江生态城镇带及副中心城市作用,加快构建“一核、两心、两带、多板块”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明晰县城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差异化发展县域中心城市,统筹发展重点小城镇,认真做好县镇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规划编制,建立省、市、县三级重点镇示范体系。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2.8%。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中心城市“一江两岸”重要节点建设,推进环城干道西段、城东新区、月河生态城、江北火车站片区、江南东片区、高新区路网建设,实施“两桥一路”、长春路七里沟立交等重大城市交通项目,改造提升新城北门、小北街、金州路等10条精品街区。完成城东新区土地收储1000亩,建成张石大道和数字经济产业园。建成江滩体育公园,贯通沿江30公里健身步道。围绕国家和陕西省推动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四大类17项重点任务,加大县城、重点镇项目谋划实施和资金争取,全力补齐公共服务、生活环境、市政公用和产业培育设施短板。坚持产城融合、补短强弱、提质强能,加快推动汉阴花扒、石泉杨柳、平利陈家坝等重点片区以及旬阳三镇一体化开发建设,不断完善路、电、水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以垃圾、污水和固废处理为重点,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坚持以“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促“城市双改”(老旧小区改造、小区物业改革),推动“城市双美”(美丽城市建设、美好小区创建),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全面完成中心城市九大片区15个棚改项目征迁扫尾,支持租赁住房发展,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全市新开工老旧小区改造68个,发放租赁补贴5160户。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适用、景观宜人的口袋公园,新增停车泊位1100个、城市绿地200亩。全力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扩面提质工作,制定分类考核标准,完成28个分类示范点建设。加快完善县城和重点镇教育卫生、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设施,着力实施一批酒店餐饮、商贸物流、产业就业等项目,不断提升城镇吸引聚集和承载能力。

(五)聚焦乡村振兴,提升农村发展水平。认真落实省市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紧盯“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指标,抓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动态监测与帮扶工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完善“5+X”特色产业培育体系,健全“支部+X+农户”创新工作机制,依托992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深化订单种养、产业托管、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等带农益农模式,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从“以村带户”向“以镇带村”转变。全年策划储备巩固衔接项目4468个、总投资68亿元。整合用好涉农资金,落实中、省财政衔接资金用于产业占比不低于55%的政策要求。

推动易地搬迁后续发展。着力抓好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实施六大乐业工程,强化六项安居措施,聚焦毛绒玩具、电子线束、服饰织袜等重点产业,坚持将产业、就业、创业作为核心任务,持续壮大新社区工厂,大力推广“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作坊”发展模式,提高新社区工厂带动就业能力,筑牢有劳动力家庭一户有一人稳定就业底线。健全集中安置社区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在100户以上有条件的安置区实施“六小”暖心工程,促进搬迁群众高水平就业、高质量融入、高品质生活。全面推行《安康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开展星级社区达标创建22个,探索搬迁后扶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子。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抢抓帮扶机遇,用好项目资金和帮扶政策,精心打造13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首批建成4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为引领,组织实施乡村振兴“一县十镇百村”示范项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大力引进和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分类实施,统筹谋划791个巩固成果重点村、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规划建设与产业发展,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工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三变”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逐步实现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

(六)聚焦生态建设,守护绿色发展环境。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守护生态建设环境。严格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安康市汉江流域水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推进“数字秦岭”建设,健全“天地一体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监管体系,聚焦“五乱”等突出问题,常态化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工作。认真做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江防护林二期、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工程建设,全面落实林长制度,完成营造林80万亩,新建特色经济林1万亩,创建市级山林经济园区6个、市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个。完善“河长湖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的“四长治河”行政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创建省级水保科技示范园2个。抓严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及重点水域禁捕退捕工作,有序实施涵水蓄水、多源增水等水源涵养工程,持续实施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确保汉江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全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巩固污染防治成果。深入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整治、抓实建筑工程扬尘治理“六个100%”。健全建设用地开发与流转过程土壤环境监管制度,开展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强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源头管控,加快推进白石河硫铁矿污染治理,开展蒿坪河流域、旬阳汞矿区等历史遗留污染源整治。加强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协同控制,强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严防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和生态破坏事件发生。中心城市环境空气优良天数不少于336天,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不高于34微克/立方米,确保空气质量始终走在全省前列,保持在国家达标城市行列。

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抢抓省政府支持陕南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探索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实现保障等机制。支持各县(市、区)开展不同类型的试点,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生态产品目录。建立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搭建生态产品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动森林碳汇参与碳排放交易,支持建设生态银行和开展碳汇市场交易试点。加大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补偿基础工作力度,探索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

(七)聚焦民生福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着力推动10类、年度计划投资53亿元的民生实事项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生态环境满意度、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同步提升。

招才引智促进就业。围绕发展“归雁经济”,完善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引导人才回归、项目回迁、技术回乡、智力回哺,全年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特殊人才100人,选派1000名专家、高层次人员和紧缺人才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和人才培训。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村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创业。开展“充分就业”创建行动,抓好重点群体、易地搬迁群众、就业困难人员充分就业。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实施91个教育重点项目,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20.3万平米、体育运动场地9.8万平米,完成投资4.95亿元,新增学位5000个,基本消除大班额。力争石泉县通过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评估认定,宁陕县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认真落实“双减”政策,提升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支持民办、特殊教育发展,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加强健康安康建设。持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开展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深入推动爱国卫生运动和全民健身运动。建成5个社区小型养老院、10个日间照料中心。完善职工、居民医保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保持在99%以上。建立健全市、县、镇、村(社区)四级儿童福利机构和组织网格,落实三孩生育配套政策,完善特殊群体福利保障政策体系,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加强社会救助,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

巩固提升文化实力。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以实施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八大工程”为载体,建设一批示范镇、村(社区),创新举办群众性公共文化活动。推动安康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美术馆和汉江大剧院等建立联动机制,打造汉调二黄、金州美食等非遗品牌,办好汉江龙舟节。实施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双十双百”工程,全年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0家,规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2%左右。

全力保障社会稳定。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统领,持续提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全国平安建设优秀市、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全面依法治市,建设法治政府,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抓好“八五”普法工作,推动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和党政同责要求,做好猪肉等重要农产品以及天然气保供稳价工作。扎实做好经济安全、资源安全、社会治理、扫黑除恶、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民生保供、食品药品监管、消防安全等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各位代表,昂首奋进新征程,接续奋斗再出发。让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的有力监督下,聚焦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把人民群众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为奋力谱写安康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基本建成西北生态经济强市而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责任编辑:]